要使心境修炼得空明虚淡,空灵虚淡也就会显得充实,心境充实就能合于自然之理了。心境虚空才会平静宁寂,平静宁寂才能自我运动,没有干扰地自我运动也就能够无不有所得。
同样,庄子的关于“虚”的哲学意识也同样适用于石雕艺术创作,一件成功的石雕作品也应在静止的三维空间中展示生命的韵律,和往复回环的生命态势,要让气韵在“虚”中变动不居,周游飘渺,使作品充满了无尽的动感。
2、朴素美——“虚”的本真性
庄子有言“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庄子•知北游》),“朴素而天下莫能与制之争美”。(《庄子•天道》),在庄子看来,这种自然朴素的大美,是天地自然间一种固有的真美,是任何其它形式的美都无法与其抗衡的。而石雕艺术与其它艺术门类相较,恰是因为石材本身具有天然的审美价值和艺术美感,因此,写“虚”的表现手法的运用,是石雕艺术对庄子“素美”境界另一种方式的诠释,即创作者如何为石雕艺术作品赋予意境的同时,又更加能烘托出石头本真的朴素之大美。
《庄子•外篇•刻意》中写道:“故素也者,谓其无所与杂也,纯也者,谓其不亏其神也。能体纯素,谓之真人。”他还在《庄子•内篇•人间世》中提出:“夫道不欲杂,杂则多,多则扰,扰则忧,忧而不救。”庄子告诉我们,朴素的纯美是自然天地所赋予的,混乱繁杂会破坏这本真的朴素之美。
因此,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说的“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那样,石雕创作也同样“妙造自然”,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应体悟天人合一,通融一体的艺术境界。创作的过程不是处处求“实”,展示技术的过程,而应是在物我两相忘的境界里,在自然间悠游,与石头神交,让作品充分凸显自然赋予石材的天性,还石头之本真的过程。
3、大象无形——“虚”的包容性
宋代诗人梅尧臣说“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这是作诗的至高境界,“不尽之意”体现了“虚”的包容性,这是写“实”的表现手法所无法达到的。以有限表现无限,含而不露,意在言外,这种包容天地,玄远无极的意境是中国传统艺术精神追求的境界。老子的“大象无形”,庄子的“得意忘言”,无不告诉我们在语言可以描述,视觉得以所见的领域之外,有一个至善至美的意象世界。
艺术审美是一种精神享受,是在感受基础上的想象和体验活动,创作者只有充分的体会了“虚”的包容性特征,方能使观赏者的思想在广阔的天地里遨游,从而获得内在精神的丰满和完善,引发观赏者产生渺远无限的想象和情思。倘若作品言尽意尽、一览无余、不耐思咀,则就不能把观赏者审美愉悦推向至善至美的精神境界。
石雕艺术作品的意境美并不是所见作品的 “实”象本身,而是创作者通过对所塑造形象的揣摩和锤炼,将这种非直观,超视觉的内在精神以石雕作品的形式加以展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