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quo;的艺术表现方式——天然、写意、传神,看似朴拙粗率,实则大气饱满醇厚。
3、具象之外的意象空间
具象为“实”,意象为“虚”。顾名思义,具象就是指具体存在于空间,并且能够被视觉捕捉到的形态或事物。而意象是指存在于人们内心的一种经验图式或经验意识,它能够被感知,但不会展现在人们的眼前。在众多优秀的艺术作品中,艺术家都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虚实相生”的辩证思维,在创造出具体可感的具象空间的同时,又在其背后蕴涵着大量意象的领域,从而生成一种既清晰明确又含蓄无穷的审美意镜。
如现藏于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的南宋马远的《寒江独钓图》(图③),画面上只画了漂浮于水面的一叶扁舟和一个在船只上独坐垂钓的渔翁,而他的四周除了寥寥几笔的微波之外,几乎全为空白。然而,就是这种写“虚”的表现手法驱逐了沉闷,暗示出烟波浩渺的江水和广袤的空间感,更突现出一个“独”字,衬托了江上寒意萧瑟的气氛,从而更加集中地刻画了渔翁专心于垂钓的神情,给欣赏者提供了一种渺远的意境和广阔的想象余地。这正是对清人笪重光所言“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的最好诠释。
由此可见,“虚实相生”的创作手法可以表现具象之外的无限的意象空间,也是传达创作者内心对天地自然体悟的一种顺谐的表达方式。但是,倘若形体塑造及形式语言的运用过于“虚”,则会容易造成作品晦涩难懂,蕴含在作品中的精神意境的传递就会遇到隔阂。所以,我们在进行石雕艺术创作时的过程中,重视写“虚”的同时,还不能忘了写“实”。因为精神意境的形成常由特定的“实”指向不定的“虚”,又由“虚”化为更单纯更丰富的“实”。所以,我们要以“实”为依托,注重从具象处作为切入点和突破口,向其导向的意象空间发力,并力图超越具体的表象,以有限的“实”表现无限的“虚”。使精神意境在具象与意象之间的虚实互融中得到酝酿,在理性的实践和感性的偶然中得到提升。
三、石雕艺术布局中“虚”的艺术精神
1、气的韵动——“虚”的流动性
首先,流动性是气的韵动生成的必要前提。倘若每个气眼都堵得严严实实,则无从谈起气的流淌,因此,正是因为有“虚”的存在才有气的流动,有气则活,则万景生。我们这里所说的“气”不仅是物质上的空气和水流,更是精神性的流动和交互,而“虚”正为气这种流动性提供了一个回旋流转的场,正如宗白华先生所言:“生动之气韵笼罩万物,而空灵无迹;故在画中为空虚与流动。”
气在“虚”的境界里的这种流动性,来自于“一阴一阳谓之道”的哲学意识,和 “实”有辨证和谐的关系,庄子有言:“休则虚,虚则实,实则备矣。虚则静,静则动,动则得矣!” 也就是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