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作品中出现的隐蔽、残缺、空白、间歇、无声、无言等表现手法暗示出来的物象,而另一部分则是由形象体系所生发,即在联想、幻想和想象中由言外象、象外意派生所成的意境。任何一件优秀的作品都是这种实有境界和虚无境界的统一体。
二、石雕艺术布局中“虚”的审美特质
1、静中含动的生命动势
汹涌澎湃的地壳熔液将万物的生命在瞬间重组,凝化成由日月雨露滋养而成的美石,每一块石材都汇聚了天地的精华,静处的它们是天地间生命的载体,饱含着生命的动势。石雕艺术就是要艺术家通过对石材的构思和雕琢,从而将宇宙间这生生不息的生命力量更加淋漓地呈现出来,并在这个过程中,赋予艺术家主体对于客观世界的认知和体悟。因此在创作伊始的布局上,体会“虚实相生”理论中“虚”的存在显得尤为重要。
而汉代的霍去病墓石雕群中的《跃马》(图①),将运动中的马的前腿和头部下面的背景石材连在一起,处理成浮雕,以“虚”的形式表现了马匹在快速奔跑时让人无法分辨腿部细节特征的瞬间,突出其“动”的韵律。而如弯弓似的头、颈等部位又以“实”的圆雕手法来表现,犹如一股向上冲的力量全部涌向马的头部。虽然作品在僻静的郊野静静地躺了几千年,却依然浑身汹涌着激昂的动势。
我们智慧的先民运用“虚实相生”的创作手法,将静态的形象赋予生命化的动势,作品犹如饱含了无限积蓄的能量。尤其是写“虚”手法的运用,让石雕创作的追求不仅停留在对形体的感悟上,更为重要的是如何将静态的作品追加到生命动势的高度,这也许可以为我们的创作提供一些借鉴和思考。
2、天然本真的质朴之美
每一块石头都是有灵性的,天地宇宙赋予它们各不相同的性情,或雄浑苍茫,或温婉可人,或潇洒不羁,或静谧乖戾。一块看似未开化的顽石,经过巧妙地布局,或许能呈现出云蒸霞蔚的大漠岚彩,亦或是浑然若天成的生命形象,而石雕艺术中写“虚”的创作手法的运用,就能比较完好地保留住石材本身最质朴的真美。
作品《云中雁荡》(图②)就是希望对“虚实相生”的艺术规律,在石雕艺术的运用上做一些探讨和研究。《云中雁荡》旨在表现饱含生命神韵的雁荡仙境,缭绕在一片浩渺的云海之中,让观者犹入人生悠游之境地。我对亭台楼阁的刻划运用了写“实”手法,尽量雕刻的精细入微;而对石材中大量不加雕琢,却已显得云雾缭绕,雾气蔼蔼的白色石料则采用了写“虚”的表现手法,只是用浮雕的技法略加修饰,让石材在成为表现内容载体的同时又转化为内容本身,希望能以此达到在放逸中不失法度,还石头天然质朴之本真的效果,对“石”与“雕”之间天人合一,通融一体的理想境界做一些努力和探索。
我认为,“石雕”不是为了“雕”而雕,而是通过创作者的情思去激发石材的灵性,写“虚”也不是不加雕琢,而是尽心去挖掘石材自然朴茂的本真之美,将创作者对自然天地的体悟糅合于作品之中,摒弃繁复琐碎的面面俱到,而保留意蕴深厚的质朴之美。创作者若想要在作品中凝固石材天然的真美,需要的是一种写“虚&r |